面對明年的學測,還找不到動力的高二生可以看看!
┃成為自我驅動型的學習者 — 找到 #學習動機
昨天在兩家公司內都不約而同聊到學習動機這件事,當一個學生沒有足夠強的學習動機,學習的效果一般都會大打折扣,而這也是教與學的主要困境之一。
就我過去的經驗,具有充足的學習動機,且能自我驅動的人,比例約占20%左右,而有一定學習動機,且能被外力驅動的人則占了絕大多數,我認為有50%左右,剩下的30%裡,又有約20%的人是缺乏明顯學習動機,但透過適當的外力還是能驅動他,只是難度相對很高,僅有不到10%的人,幾乎處於自我放逐狀態,沒有動機,也難以被驅動。
這意味著,我認為超過90%的人是能被有效驅動的,差別只在我們是否找到他的動機,並運用了合適的方法去驅動他。
我大學其實是個不愛學習的學生,所以學業成績真的蠻差的,大一被當了21學分,大二9學分,直到大三才開始有點念書,第一次all pass發生在大三上,後來為了考研究所,所以開始專心唸書。
當時的焦慮是源自於畢業後可能找不到工作,考個研究所鍍鍍金還是比較有把握一些,所以也常跑圖書館補強一下前幾年落後的知識,筆記也寫了滿滿的三大本,還好最後考上了研究所。
我真正開始認真學習其實是在出社會之後,有感於自己的技術能力實在太差,還因此從原先的部門被調離到另一個部門,這是我人生一個蠻重要的轉捩點,因為我是從那一刻開始進入學習模式。
一開始是對於轉換部門的沮喪,後來漸漸轉為不能讓別人小看,加上當時有人引進門,我開始掌握了學習程式設計的訣竅,很快地學出興趣來,從此開始大量的看技術文件,並將學習的心得寫在blog上。
漸漸的,因為面對的問題多,必須要收集更多的資訊,而這些資訊中仍有很多是自己無法解讀的,因此又需要涉略更多的知識,所以學習就此延續了下來,而其中涉及的知識除了技術外,產品、管理、溝通表達、經營相關的比重也愈來愈重,愈看愈覺得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,只好邊做邊學,有時是碰到問題去找答案,有時則是廣泛學習,並不存在太明確的目的性。
回過頭來看,成為自我驅動的學習者也已經10多年了,而「找出動機」一直是自我驅動的關鍵要素,如果你不是一個典型的自我驅動學習者,我建議你可以嘗試以下幾種作法:
1.先從目標設定開始,這個目標不要是看書或學習,而是一件你很希望能做到的事,例如升遷、加薪、受人景仰等等,而且這件事最好對你足夠重要,不能是一個nice to have,而是must have,唯有如此,你才會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而努力,而學習,只是達成目標過程的一種手段。
2.找人一塊學習,你可以參加讀書會或者其他學習社群,但切記,要找就要找質量高的,所謂質量高的意思並非指裡面的人身分地位都很高,而是學習氛圍好,也就是說裡頭的成員們應該都是熱愛學習的,而且你要強迫自己固定出席活動,時間一長,環境對你的影響就會發酵,你便有更高的機會成為主動學習者。
3.找到點火者,並向他學習,有些人是屬於學習的點火者,他能重燃你對學習的興趣,當你覺得一切只位工作或生活時,他可以讓你看到另一種可能,當你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的意義後,或許你也會找到自己學習的新動機
4.強迫自己,每天看幾頁書,一個月讀完一本書,隨著習慣養成,讀書再也不辛苦了,但改變習慣是違反你的本性的,因此,這一般也是最難落實的一種方法
5.找別人強迫自己,為何小孩的學習頻率遠高於成人,很多時候是因為小孩的學習同時存在內外兩種驅力,內驅力是自己想學,外驅力則是來自於父母親,如果你的內驅力太弱,那就要尋求外驅力,找到教練、老師、mentor有時會是一種有效的方法,當然了,必要的時候你可能是要付費的。